客戶端
美食天下

飲食健康

飲食健康 食療食補
您的位置美食天下 > 飲食健康 > 飲食常識 > 正文

貧血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

2012/2/7 12:43

三、溶血性貧血(紅細胞破壞過多)

(一)紅細胞內(nèi)在缺陷

1、先天遺傳性

(1)紅細胞膜異常: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、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癥、遺傳性口形細胞增多癥。

(2)紅細胞酶異常:糖無氧酵解中酶的缺陷(如丙酮酸激酶缺乏癥)磷酸己糖旁路中酶的缺乏(~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癥,常因服蠶豆、伯氨喹等氧化藥物或感染誘發(fā)溶血;其他有關成分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貧血)。

(3)珠蛋白鏈異常:肽鏈量的異常(Q地中海貧血、B地中海貧血)、肽鏈結(jié)構(gòu)異常(聚合性血紅蛋白病、不穩(wěn)定血紅蛋白病)。

貧血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

2、后天獲得性 陣發(fā)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(PNH)。

(二)紅細胞外在因素

1、免疫性

(1)自身免疫性:溫抗體型(急性特發(fā)性獲得性溶血性貧血、慢性特發(fā)性溫暖型抗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、癥狀性溫暖型抗體免疫性溶血

性貧血)冷抗體型(特發(fā)性慢性冷凝集素病、陣發(fā)性寒冷性血紅蛋白尿、癥狀性冷凝集素病人)。

(2)同種免疫性:新生兒溶血病、ABO血型不合溶血性輸血反應、Rh血型不合溶血性輸血反應。

(3)藥物免疫性溶血性貧血:可見于對氨水楊酸、異煙姘、利福平、奎尼丁、非那西了、氨基比林、磺胺類藥、氯丙嗪、氯磺雨脲、胰島素、青霉素、頭孢菌素等。

2、非免疫性

(1)機械因素(紅細胞碎片綜合征):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及人工心臟瓣膜置換術(shù)后溶血性貧血。

(2)感染性溶血性貧血:瘧疾、敗血癥等。

(3)生物因素所致溶血性貧血;蛇毒、毒蕈等。

(4)藥物及化學品所致溶血性貧血。

(5)脾功能亢進。

(6)彌散性血管內(nèi)凝血(DIC)

(7)電離輻射。

最受歡迎的家常菜
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