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/10/19 16:54
在暑往寒來、氣候變化無常的“多事之秋”,養(yǎng)生務須順應天時。秋天分為初秋、仲秋、晚秋三個階段,每個階段各有特點。
1、初秋——健脾祛濕
初秋,即農歷的七月。暑熱未退,濕氣當令,此時人體的胃腸功能經(jīng)過一個盛夏的消磨,正處于一年四季中最為脆弱的時期。尤其是老人和小孩,容易出現(xiàn)脾胃失調、消化不良等,嚴重的會導致秋季腹瀉。因此,初秋養(yǎng)生要特別注意健脾祛濕,可常食用山藥、茯苓、白扁豆、薏米、蓮子、陳皮等健脾祛濕之品烹飪的食療。
食療推薦:山藥薏米粥
材料:取山藥30克、薏米30克、蓮肉(去心)15克、大棗10枚、小米50~100克,白糖適量。
做法:將材料洗凈一同放入鍋中,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小時,加入白糖調味即可。
功效:有健脾祛濕的功效。
2、仲秋——防燥潤肺
根據(jù)中國的歷法,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,為秋季的第二個月,稱為“仲秋”。仲秋前后,暑熱散盡,天氣逐漸變冷,加上氣候干燥,很多人常常會有口干舌燥、皮膚干燥及大便干結等燥熱表現(xiàn),此時要注意防燥潤肺。中醫(yī)認為肺喜潤惡燥,所以應多吃潤燥食品,如梨、荸薺、柚、銀耳、甘蔗等。
食療推薦1:五汁飲
材料:將梨汁、荸薺汁、鮮蘆根汁、麥冬汁、藕汁各等分。
做法:將5種汁放入鍋內,加水適量,置大火上燒沸,改小火煮30分鐘即可。
作用:有生津止渴,潤肺止咳的作用。
食療推薦2:百合無花果飲
材料:取百合、無花果、白茅根各5克。
做法:煮水或泡茶飲用,最后還可加入少量蜂蜜。
作用:有益肺養(yǎng)陰功效,可預防因天氣干燥或環(huán)境污染而造成的肺燥,對呼吸系統(tǒng)具有整體調理的作用。
擴展閱讀:梨的食用大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