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/2/7 14:01
頭痛是指由于外感或內(nèi)傷,致使脈絡絀急或失養(yǎng);清竅不利所引起的以患者自覺頭部疼痛為特征的一種常見病證,可以發(fā)生在多種急慢性疾病中,有時亦是某些相關疾病加重或惡化的先兆。本病近年來發(fā)病率呈上升趨勢,尤其是偏頭痛。其臨床表現(xiàn)為患者自覺頭部包括前額、額顳、頂枕部位疼痛。其中突然發(fā)作,其痛如破,痛無休止的多為外感頭痛,而痛勢綿綿,時痛時止,長久不愈的多為內(nèi)傷頭痛。
中醫(yī)認為引起頭痛的原因很多,如六淫之邪外襲,直犯清空,或循經(jīng)絡上干,或痰濁、瘀血痹阻經(jīng)脈,致使經(jīng)氣壅遏不行,或氣虛清陽不升,或血虛經(jīng)脈失養(yǎng),或腎陰不足,肝陽偏亢,或情志不暢,郁而化火,均可導致頭痛的發(fā)生。根據(jù)臨床表現(xiàn)一般分為風寒外襲、風熱犯上、肝陽上亢、氣血虧虛、痰濁蔽阻、瘀血等證型。
姜蔥炒螃蟹
配方:雄螃蟹500克,干蔥頭150克,姜絲25克,豬油75克。
制法:螃蟹洗凈切塊:把炒鍋用武火燒熱,下豬油,燒至六成熱下蔥頭,翻炒后,把蔥頭撈出,在鍋內(nèi)略留底油,武火爆炒姜絲、蒜泥和炸過的蔥頭,下蟹塊炒勻,依次熗料酒,加湯、食鹽、白糖、醬油、味精,加蓋略燒,至鍋內(nèi)水分將干時,下豬油10克及香油、胡椒粉等炒勻,用濕淀粉勾芡即成。
功效:活血化瘀,滋陰清熱。
用法:佐餐食用。
川芎紅花茶
配方:川芎3~6克,紅花3克,茶葉3~6克。
制法:上物水煎取汁,當茶飲。
功效:活血化瘀,祛風止痛。
用法:每日1劑,不拘時飲服。
[NextPage]
竹筍粥
配方:熟冬筍100克,豬肉末50克,粳米100克,麻油25克。
制法:先將熟冬筍切成絲,鍋內(nèi)放麻油燒熱,下入豬肉末煸炒片刻,加入冬筍絲、蔥姜末、鹽、味精,翻炒入味,裝碗備用。粳米加水用文火熬粥,粥將成,把碗中的備料倒入,稍煮片刻即成。
功效:化痰祛濕。
用法:每日2次,早晚空腹服食。
橘紅糕
配方:橘紅10克,米粉500克,白糖200克。
制法:橘紅研細末,與白糖和勻為餡;米粉以水少許濕潤,以橘紅為餡做成糕,放蒸鍋屜布上蒸熟,冷后壓實,切為夾心方塊米糕。
功效:燥濕化痰,理氣健脾。
用法:可作點心服食。
天麻陳皮燉豬腦
配方:天麻10克,陳皮10克,豬腦1個。
制法:將豬腦、天麻、陳皮洗凈,置瓦盅內(nèi),加清水適量,隔水燉熟食用。
功效:化痰降濁,平肝熄風。
用法:佐餐食用。
半夏山藥粥
配方:山藥30克,清半夏30克。
制法:山藥研末,先煮半夏取汁一大碗,去渣,調(diào)入山藥末,再煮沸,酌加白糖和勻。
功效:燥濕化痰,降逆止嘔。
用法:每日早晚空腹服食。
[NextPage]
僵蠶蔥白茶
配方:白僵蠶不拘量,蔥白6克,茶葉3克。
制法:將白僵蠶焙后研成細末,用蔥白與茶葉煎湯,調(diào)服。
功效:化痰祛風止痛。
用法:每日1~2次,每次取上末3克,以蔥白、茶葉煎湯調(diào)服。
參杞蛤士蟆
配方:干蛤士蟆仁60克,人參3克(或黨參15克),枸杞子30克,罐頭青豆25克,甜酒汁50克,冰糖250克,蔥結20克,生姜片10克。
制法:將蛤士蟆仁洗凈,放瓦罐內(nèi),加水50毫升,甜酒汁25克及蔥、姜,共入籠蒸約2小時。去蛤士蟆上面的黑色筋膜,入罐中,加清水500毫升,甜酒汁25克,上籠再蒸2小時,取出放碗中。枸杞子洗凈,人參研成末。將冰糖置大碗內(nèi),加開水350毫升,加人參、枸杞子入籠蒸化,取出去沉淀,傾入蛤士蟆碗內(nèi),再加青豆即成。
功效:養(yǎng)血滋陰,補腎益氣。
用法:佐餐食用。
黃精蒸雞
配方:黃精30克,黨參30克,淮山藥30克,仔母雞1只(約500克)。
制法:將母雞剁成3厘米見方的塊,放入沸水鍋內(nèi)燙3分鐘撈出,洗凈血沫,裝入汽鍋內(nèi),加入姜、蔥、鹽等調(diào)料,再將洗凈切好的黃精、黨參、淮山藥放入,上籠蒸3小時即可。
功效:益氣補虛。
用法:佐餐食之。
五味腰柳
配方:五味子20克,豬里脊肉200克,雞蛋2個,面粉25克,豬油50克,雞湯100克。
制法:里脊肉切成2.5厘米厚的大長片,坡刀兩面剞上交叉的花刀。用蔥、姜末、精鹽、味精、紹酒、五味子藥液和里脊肉放在一起拌勻,腌漬10分鐘后,蘸上面粉待用,將雞蛋打在碗內(nèi),攪勻。鍋內(nèi)豬油燒熱后,將里脊肉蘸上雞蛋,放入鍋內(nèi)煎,待兩面煎成色,添雞湯,加精鹽、花椒水、紹酒,用慢火煨3分鐘,熟透取出。將里脊肉片切成條狀碼在盤內(nèi)。將鍋內(nèi)湯浮沫打凈,用濕淀粉勾芡,放入蔥、姜末,澆在里脊肉條上,撤上香菜段即成。
功效:益氣養(yǎng)血,健運脾胃。
用法:每日1劑,食肉飲湯,分2次食完,連續(xù)食用10~15日。
[NextPage]
西紅柿粥
配方:西紅柿250克,西米100克,白糖150克,玫瑰鹵少許。
制法:用刀在西紅柿皮上劃個十字,再放入開水中燙一下,去皮,切成小丁。將西米(先用溫水泡脹)放入沸水內(nèi)煮一會兒,放入西紅柿丁再煮沸,加白糖、玫瑰鹵調(diào)味即成。
功效:清熱涼血平肝。
用法:每日2次,可作點心服食。
天麻鯉魚頭
配方:天麻25克,川芎10克,茯苓10克,鮮鯉魚1尾(約1000克)。
制法:將川芎、茯苓切片,與天麻一同放入二次米泔水中,浸泡4~6小時,撈出天麻,置米飯上蒸透,切片,再將天麻片與川芎、茯苓一起放入洗凈的魚腹中,置盆內(nèi),加姜、蔥蒸30分鐘,按常規(guī)制作調(diào)味羹湯,澆于魚上即成。
功效:平肝寧神,活血止痛。
用法:佐餐食用。
桑菊薄竹飲
配方:桑葉10克,竹葉15~30克,菊花10克,白茅根10克,薄荷6克。
制法:將以上五味洗凈,放入茶壺內(nèi),用沸水浸泡10分鐘,即可。
功效:疏風散熱。
用法:每日1劑,代茶飲i連服3~5日。
川芎茶
配方:川芎3克,荼葉6克。
制法:上二味,加水適量,煎汁溫服。
功效:祛風散熱,理氣止痛。
用法:每日2劑,食前溫服。
[NextPage]
蔥豉粥
配方:蔥白10克,淡豆豉10克,粳米50~100克。
制法:粳米煮粥,粥成下蔥白、淡豆豉,再煮數(shù)沸即成。
功效:辛溫解表,祛風散寒。
用法:每日2~3次,連服3~5日。
川芎白芷燉魚頭
配方:鳙魚(花鰱魚)頭1個,川芎3~9克,白芷6~9克。
制法:將川芎、白芷用紗布包,與魚頭共煮湯,文火燉至魚頭熟透,調(diào)味即可。
功效:疏風散寒。
用法:飲湯食魚頭。
僵蠶蔥白茶
配方:白僵蠶不拘量,蔥白6克,茶葉3克。
制法:將白僵蠶焙后研成細末,用蔥白與茶葉煎湯,調(diào)服。
功效:化痰祛風止痛。
用法:每日1~2次,每次取上末3克,以蔥白、茶葉煎湯調(diào)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