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戶端
美食天下

飲食健康

飲食健康 食療食補
您的位置美食天下 > 飲食健康 > 食療食補 > 正文

解密神秘的"宮廷御用方"

2012/2/7 14:06

光緒十三年(1887),正是慈禧太后二度垂簾聽政的年代,這一年慈禧53歲,日常神情已漸入老態(tài),且患有消化不良、氣血不足、行動眩暈、體乏無力等癥。九月十四日總管太監(jiān)李連英奉旨由同仁堂傳來如意長生酒,具體應用為:陳存捐性加減史國公酒四十斤;陳存捐性加減五加皮酒六十斤;鮮木瓜絲酒十斤;外兌木瓜酒一百斤;以上共合一處,蒸淋入缸內(nèi),數(shù)年捐妥用之(捐性、捐妥,意為清除副作用)。此酒除風祛濕、化食止渴、疏通血脈、強筋壯骨,長期服用,可“得心如意,益壽延年。”慈禧太后服用后,精神大為好轉(zhuǎn),李連英奉承老佛爺顯得年輕多了。

有病治病,無病早防是清宮日常保健的重要方面,無病、小病、換季的時候都要進行調(diào)理補養(yǎng),分季節(jié)進行調(diào)理養(yǎng)身,是中醫(yī)的傳統(tǒng),只是清宮更加講究,力求完美罷了。在清代宮廷醫(yī)案中,分季節(jié)使用的保健類藥品,調(diào)治兼顧,尤其自道光朝開始日漸普遍。保健品有飲料和丸、散、膏、丹等種類繁多,僅以代茶飲為例,代茶飲就是宮中常用的保健品,應當強調(diào)的是,代茶飲不是用茶葉沖泡而成,而是由各種藥物組成。

在清代宮廷醫(yī)案中,應用代茶飲的記載很多,其藥物組成多寡不一,治療作用各有不同,應用范圍廣泛,頗受宮中之人歡迎。歸納起來,代茶飲有:解表類代茶飲、清熱類代茶飲、去暑類代茶飲、溫中類代茶飲、補益類代茶飲。僅以補益類代茶飲為例,此類代茶飲屬滋補劑范疇,主要作用于補氣、補血、滋陰等虛損癥。道光八年(1829)十二月十三日御醫(yī)診得: “全貴妃脈息漸緩,原系大病初愈,元氣未復,今屆大寒節(jié)令,恐傷正氣,議用代茶飲”。其配方是:“人參三分,黃芪三錢,甘草五分,水煎代茶。”此茶人參、黃芪、甘草并用,可起補氣之作用。

清代宮中除了患病時由御醫(yī)開方用藥外,對于日常防病的方藥也甚為留意,無病、小病、換季之時,常用方藥制成丸藥服用,以達到預防與調(diào)理之功效。其實這些方藥與民間家常小方相似,但就是因為宮廷成藥是以皇帝、妃嬪為主,毫無疑問,為他們提供的藥品質(zhì)量應該是上品,具體體現(xiàn)在:選藥地道,炮制得法,制作精細,所謂“炮制雖繁,必不敢省人工;品位雖貴,必不敢省物力”的原則在宮廷中得到無以復加的體現(xiàn),療效自然就高。

僅以清暑益氣丸為例,嘉慶朝華妃“素有氣血兩虧舊癥”,嘉慶八年(1803)五月初七日經(jīng)御醫(yī)涂景云、張鐸診治,認為“時屆暑令,議用清暑益氣丸補氣養(yǎng)血,除濕健脾,長服調(diào)理”。其方為人參六錢,葛根五錢,五味子五錢,灸芪八錢,青皮四錢(炒),澤瀉一兩,蒼術(shù)五錢(炒),麥冬一兩,焦白術(shù)一兩,神曲一兩(炒),黃柏五錢(酒炒),陳皮五錢,歸身一兩,升麻三錢(灸),灸草二錢,合為一起,研成細末,再制成蜜丸,重三錢,每天早晨服一丸,開水送下。御醫(yī)開出此方制成丸藥用于華妃,暑日常服,既補氣養(yǎng)血,又可清熱益氣,防病治病兩兼顧,實為妙品。

最受歡迎的家常菜

更多